【新快报】当护理技术遇上智数AI 临床护理正向“智护”转变(节选)

2025-05-15
image-20250515105710-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天雯护士长指导患者使用“智慧医疗护理平台”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医院专科发现,当护理技术遇上智数AI,临床护理正经历着“人护”走向“智护”的转变,并成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延伸精准护理触角的关键和趋势。患者担心的“离院即离护”“居家康复锻炼欠缺个性化”等难题也有了破解之法。

 

      “智数”利器

      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

      通过手机可查看康复小目标

      高龄骨折患者在家也能锻炼

      作为中山一院骨科、康复科领域的资深护士,黄天雯主任护师入行28年,一直致力于带领护理团队钻研镇痛管理,建设无痛病房。

      当下,黄天雯立足患者康复需求和护理难点,结合“医-工-护”开拓创新“数字疗法”,在中山一院“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中破题。记者了解到,该平台将康复目标化整为零,锻炼计划“可视化”,助力着高龄骨折患者等疑难患者闯过骨病带来的“生死挑战”。

      84岁的常爷爷(化名)居家一次跌倒,导致左髋部骨折疼痛,在中山一院骨科接受了手术治疗。高龄的他伤情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叠加,都是围手术期和康复期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后康复,于他而言尤为重要。

      如何助常爷爷“闯关”?黄天雯每天跟进团队管床护士的汇报,并一同为常爷爷制定务实型的康复目标:“我们慢慢来,每天进步1%,3个月内达成独立行走500米的小目标就很棒啦。”另一方面,黄天雯及团队鼓励家属写下鼓励日记,作为老人的亲情精神支持。

      除了根据疼痛评分制定的冷敷镇痛、音乐镇痛等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外,护士希望常爷爷术后卧床期间也力所能及地“动起来”。

      怎样动?家属不懂,爷爷亦怕牵动伤口。在护士的指导下,家属的手机接入了“智慧医疗护理平台”,自此,常爷爷和家属看到了可视化的“时间轴”:术后6小时可尝试踝泵运动——术后24小时可以床边坐起——术后3天在助行器支持下不负重站立……

      “在老爷爷可以独立走第5步的时候,我们和家人都纷纷表扬他,没想到老人竟自信满满地说能走10步。”常爷爷锻炼超出预期目标,护士团队都非常欣慰。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患者术后不可能100天都住院,他们要回归家庭。出院后如何康复锻炼?医护怎样获知其锻炼效果?患者遇到问题怎么办?“患者出院后,住院时使用的‘智慧医疗护理平台’就会转化为‘家庭医疗健康管家’,继续远程指导患者居家康复,随时随地与医护互动。”黄天雯说。

      按照护士团队安排的锻炼目标和“时间轴”每天动一动,常爷爷在术后的第3个月,真的实现了独立行走500米的目标。当他回院复诊,医护人员纷纷围绕他竖起拇指,老人家乐得开怀。

      记者还了解到,在中山一院,黄天雯及其带领的护理团队正因累积了前期成功的数字化护理和随访经验,中山一院的“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已经“起航”,逐渐从骨科、康复科和显微外科,推广至内分泌、心内科等专科,让患者得到及时、精准的优质护理。

      广州不少护理专家认为,护士用好智数技术,能让优质护理高效提升,护理服务得到延伸,造福更广泛范围。

      广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张积慧表示,近年来现代科技手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护理工作“好像长了一对翅膀”:“从过往的电子病历开始,到‘互联网+护理’,科技应用一步步在提升护理工作。比如,医院里护理工作信息化,可以对一些不良事件进行预警;一些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出院后,可以通过远程‘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他进行远程指导,使我们护士的护理服务不仅局限在医院内,也延伸到社区里。相关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还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

 

文/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报道链接:https://qing.xkb.com.cn/#newsContent=1249412

报道时间:2025-05-13